九月的大学校园里,保研季的氛围总是带着几分紧张与焦灼,图书馆里埋头准备材料的学生、宿舍楼里讨论夏令营offer的声音、辅导员办公室外排队咨询的身影……这背后,还有一群同样坐立不安的人——保研学生的家长,他们或辗转打听辅导员的联系方式,或在微信里反复编辑询问的话语,或专程从外地赶来学校想和辅导员“聊一聊”,家长联系辅导员,本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,但这份关心若没有把握好分寸,很容易从“助力”变成“阻力”。
家长联系辅导员的“初心”:爱与焦虑的交织
保研对很多家庭来说,是孩子学业路上的关键一步——它意味着不用再经历考研的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直接进入理想的高校深造,家长们的焦虑,往往源于“信息差”和“不确定性”:
- 怕孩子错过关键信息:有些学生性格内敛,不擅长主动和老师沟通,家长担心他们漏看通知、记错材料截止日期,或是不知道如何争取夏令营、预推免的机会;
- 想确认孩子的竞争力:成绩处于保研边缘的学生家长,最关心的是“孩子的专业排名够不够”“有没有加分项可以争取”,他们希望从辅导员口中得到更准确的判断;
- 对保研流程不熟悉:很多家长对高校推免政策一知半解,不知道需要准备哪些材料、如何联系导师、面试要注意什么,想通过辅导员获取权威指导;
- 过度保护的本能:在家长眼里,孩子永远是需要照顾的“小孩”,遇到重要事情时,他们习惯冲在前面,替孩子“扫清障碍”。
去年我接触过一位来自山东的家长,她的女儿是某211高校的大三学生,成绩排名第5,而学校的推免名额只有4个,这位家长急得睡不着觉,专程坐高铁到学校找辅导员,想问问“有没有办法给孩子加些分”——她的初心是为孩子争取机会,却没想到这样的行为可能会给辅导员带来困扰。
那些踩过的“雷区”:好心办坏事的常见误区
保研季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极大:要统计排名、审核材料、解答学生疑问、协调学院与学校的推免工作……此时家长的不当沟通,不仅会增加辅导员的负担,还可能影响孩子在老师心中的印象,常见的“雷区”有以下几种:
过度频繁打扰,不分时机
有些家长恨不得每天都给辅导员发消息或打电话,询问“排名出来了吗”“材料审核通过了吗”,去年保研季,一位辅导员告诉我,她一天接到过同一个家长的5个电话,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,甚至在她开会时还不停打——这样的行为,只会让辅导员觉得家长不够尊重他人的工作节奏。
提无理要求,试图“走后门”
少数家长认为“关系能解决一切”,会直接向辅导员提出“能不能给孩子调整排名”“能不能优先推荐孩子去某所学校”等无理要求,曾有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拿到推免资格,带着礼品去辅导员办公室,被当场拒绝——这种行为不仅违反校规,还会让辅导员对孩子产生负面印象,甚至影响孩子的推免资格。
代替孩子沟通,剥夺孩子的主动权
有些家长全程包办:从询问政策到提交材料,再到联系导师,都由家长出面,孩子反而成了“旁观者”,去年有个学生,保研面试时被导师问“你对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了解多少”,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——因为所有联系导师的工作都是家长做的,他自己根本没看过导师的论文,辅导员无奈地说:“家长把孩子保护得太好了,却忘了保研是孩子自己的事,他们需要学会独立面对。”
质疑辅导员的公正性,情绪化沟通
当孩子的排名不理想或没拿到推免资格时,有些家长第一反应不是找原因,而是指责辅导员“不公平”“偏袒别人”,曾有一位家长因为孩子没进入推免名单,在学院办公室大吵大闹,甚至威胁要投诉辅导员——学院经过复核确认排名无误,但这位家长的行为却让孩子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抬不起头。
正确打开方式:做孩子的“后盾”而非“操盘手”
家长到底该如何正确联系辅导员?以下几点建议或许能帮到你:
先和孩子达成共识,再行动
在联系辅导员之前,一定要先和孩子沟通:孩子是否希望家长介入?孩子有哪些具体的疑问需要解决? 不要擅自做主,否则可能会让孩子觉得“家长不信任我”“我自己的事做不了主”,孩子可能觉得“家长去问辅导员会很丢脸”,或者已经和辅导员沟通过相关问题,家长再去问就是重复劳动。
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
- 时机:避开保研季的高峰期(比如9月初提交材料的阶段、预推免面试的时间段),选择辅导员相对清闲的时间,比如工作日的上午10点左右(避开刚上班的忙碌期),或提前发消息询问“您什么时候有空,我想请教一些关于保研的问题”;
- 方式:优先让孩子自己和辅导员沟通(比如发微信、打电话或当面咨询),如果孩子确实需要帮助,家长可以辅助——比如帮孩子整理好问题清单,让孩子自己去问;或者家长陪孩子一起去,但让孩子主导对话,家长只在旁边补充。
要明确、尊重且有分寸
- 问什么:聚焦于政策细节(推免材料的截止日期是几号?需要盖章的材料在哪里办理?”)、流程指导(夏令营申请需要注意哪些事项?”),而不是提无理要求;
- 不问什么:不要追问其他同学的成绩排名(属于隐私)、不要要求辅导员“特殊照顾”、不要质疑辅导员的工作公正性(如果有疑问,可以理性提出复核申请,而非指责);
- 语气:保持礼貌,比如用“请问”“麻烦您”“感谢”等词语,让辅导员感受到尊重。
鼓励孩子主导,培养独立能力
保研不仅是学业的竞争,更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考验——沟通能力、应变能力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,这些都是未来读研甚至工作中必备的素质,家长可以帮孩子分析问题,但最终要让孩子自己去和辅导员、导师沟通,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拟和辅导员的对话,让孩子练习如何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,这样孩子在实际沟通时会更自信。
理解辅导员的工作,给予包容
保研季辅导员的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,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回复消息,或不能一一解答所有细节,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:“辅导员要照顾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,不可能只关注我的孩子。”如果辅导员暂时没有回复,可以稍等一段时间再联系,不要反复催促。
辅导员想说:我们和家长是“战友”,不是“对手”
从辅导员的视角来看,他们其实很愿意和家长沟通——前提是家长能保持理性和尊重,一位有10年保研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说:“我希望家长能信任我们,也信任自己的孩子,保研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,即使遇到挫折,也是他们人生的宝贵经验,家长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,而不是决策者。”
当家长用正确的方式联系辅导员时,不仅能帮孩子解决实际问题,还能让辅导员感受到家长对孩子的用心——去年有位家长和孩子一起整理了材料清单,孩子自己拿着清单去问辅导员“这些材料是否齐全”,辅导员不仅耐心解答,还额外提醒了孩子一些面试的注意事项,这位家长说:“我没有替孩子做任何决定,只是帮他做好准备,让他自己去面对——这才是对他最好的帮助。”
保研季的焦虑,是每个家庭都会经历的,但这份焦虑不应成为“控制”的理由,家长的爱,应该是孩子前进的动力,而不是束缚他们的枷锁,当家长学会放手,让孩子自己去沟通、去争取、去成长,他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、自信的成年人——这,或许比拿到保研资格更重要。
愿每个保研家庭都能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,让关心变成孩子的“神助攻”,而非“绊脚石”。
(字数:约1800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