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保研通知书的那天,我没有立刻发朋友圈“晒”喜悦,反而坐在图书馆靠窗的位置,翻看着手机里和前辅导员李老师的聊天记录,大一刚入学时,我是个连选课都要纠结半天的“小白”,是李老师每周的谈心、每月的学习规划指导,让我从迷茫中找到方向——从专业成绩垫底到稳居前列,从社团“小透明”到学生会部长,最终拿到了梦校的保研资格,那一刻,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:与其急着奔赴研究生校园,不如先留在母校,成为像李老师那样的“引路人”。
选择:从“被照亮”到“成为光”
保研后的选择有很多:实习、旅行、提前进实验室……但当我看到学院发布的“研究生兼职辅导员”招募通知时,几乎没有犹豫就报了名,面试时,老师问我:“放弃提前适应研究生生活,来做琐碎的学生工作,你不觉得亏吗?”我笑着回答:“四年前,是老师的光照亮了我;我想把这份光传递下去。”
我心里也打过鼓:自己能做好吗?毕竟辅导员要管的事太多了——查寝、开班会、处理矛盾、疏导情绪,还要兼顾自己的研究生课程,但当我第一次以辅导员身份走进新生班会,看到台下几十张和当年的我一样懵懂又充满期待的脸时,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,我知道,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,更是一份值得的坚守。
实践:在琐碎里藏着温暖的答案
当辅导员的日子,没有想象中那么“光鲜”,更多的是平凡的琐碎,每天早上七点半,我会准时出现在宿舍楼下查寝,提醒睡懒觉的同学“第一节高数课要迟到啦”;晚上十点,我会在微信群里发一句“早点休息,明天加油”,然后回复最后一条学生的私信;周末的时间,常常被一对一谈心占满——有同学因为挂科担心保研,有同学因为宿舍矛盾偷偷抹泪,还有同学因为家庭变故陷入低谷。
印象最深的是新生小宇,他刚入学时成绩不错,但因为沉迷游戏,大一上学期就挂了两门课,当他红着眼眶对我说“学姐,我是不是没救了”时,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——也曾因为一次考试失利怀疑人生,我没有批评他,而是拉着他一起制定“逆袭计划”:每天晚上陪他去图书馆自习,帮他整理高数错题集,还推荐他加入专业实验室,三个月后,小宇的成绩冲进了专业前20%,他抱着成绩单跑到办公室,笑着说:“学姐,谢谢你没有放弃我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:辅导员的价值,从来不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,做那个“站在身后的人”。
成长:在双重身份里遇见更好的自己
作为“保研后”的辅导员,我有着双重身份:既是学弟学妹的“学长姐”,也是他们的“老师”,这种身份的叠加,让我收获了不一样的成长。
以前的我,是个有点内向的人,上台发言都会紧张,但现在,我能从容地站在讲台上开班会,能笑着和几十个同学聊人生、谈理想;以前的我,做事总是以自己为中心,现在却学会了“换位思考”——学生熬夜赶作业时,我会悄悄送一杯热奶茶;学生遇到困难时,我会第一时间想“如果是我,我需要什么帮助”,更重要的是,我学会了“责任”二字的重量:手机24小时开机,生怕错过学生的紧急消息;每次班会前,都会反复修改PPT,生怕漏掉任何重要的提醒;甚至连吃饭时,都会下意识地看一眼班级群,生怕有同学需要帮助。
而这份责任,也让我在研究生学习中更有动力,当我在实验室做课题遇到瓶颈时,想起小宇逆袭的故事,就会告诉自己“再坚持一下”;当我写论文熬夜到凌晨时,看到手机里学生发来的“学姐晚安”,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,保研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——当辅导员的经历,让我提前懂得了“担当”的意义,也让我更清楚未来要走的路。
尾声:青春的意义,在于“传递光和热”
我已经当了一年辅导员,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正式学习,回望这段日子,我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——那些和学弟学妹们一起度过的时光,那些深夜里的谈心,那些收获的笑容和感谢,都成了我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。
有人问我:“保研后当辅导员,耽误了一年读研时间,值得吗?”我总是笑着回答:“当然值得,因为我不仅收获了成长,更传递了一份温暖——就像当年李老师传递给我的那样。”青春的意义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“独善其身”,而是一群人的“兼济天下”,当我们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的路时,自己的路也会变得更亮。
我会带着这份“辅导员记忆”,继续在研究生的道路上前行,而那些曾经被我照亮的学弟学妹们,也终将成为新的“引路人”——这大概就是“传帮带”的意义,也是青春最美好的模样。
(全文约1500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