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提交名片

从学生到辅导员,我的保研之路,是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

admin    2025-11-27    1

九月的风裹着桂香掠过校园,看着迎新点上一张张青涩的脸,我总会想起三年前的自己——站在同样的地方,胸前别着“新生辅导员助理”的徽章,手心攥着汗,既期待又忐忑,那时的我还不知道,这条“辅导员”的路,会成为我保研路上最坚实的基石,更会让我在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光。

初任辅导员:在兵荒马乱里锚定方向

大三那年,我抱着“试试吧”的心态报名了兼职辅导员选拔,面试时,老师问我:“你为什么想当辅导员?”我脱口而出:“因为我想把自己得到的帮助,传递给更多人。”大一刚入学时,我的辅导员陪我走过了适应期的迷茫,帮我规划学业,这份温暖让我渴望成为同样的人。

但真正走上岗位,我才发现现实比想象更“兵荒马乱”,迎新第一天,我就遇到了突发状况:一名新生因想家情绪崩溃,在宿舍哭着说要退学,我坐在她床边,从傍晚聊到深夜,听她讲高中的压力、对陌生环境的恐惧,又分享自己刚入学时的糗事,直到她破涕为笑,那天回到宿舍,已经是凌晨一点,我揉着酸痛的肩膀,却突然明白:辅导员的责任,从来不是“管”学生,而是“陪”他们长大。

那段时间,我像个“救火队员”:白天组织班会、查寝、处理学业咨询;晚上熬夜写工作周报,还要兼顾自己的专业课复习,有次期末周,我一边帮学生修改演讲比赛的稿子,一边背考研单词,直到台灯的光映出窗外的鱼肚白,室友调侃我“把宿舍当旅馆”,但每当看到学生发来的“谢谢学姐”,或是他们在活动中绽放的笑容,所有疲惫都化成了动力——我知道,这条路,我没选错。

责任与成长:在陪伴中成为更好的自己

辅导员的工作,让我学会了“共情”与“担当”,记得有个学生因家庭变故陷入抑郁,不愿与人交流,我没有急于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每天找她一起吃饭,分享校园里的趣事;周末陪她去图书馆,帮她整理专业课笔记;还悄悄联系了学校的心理老师,制定了干预计划,三个月后,她主动告诉我:“学姐,我想参加你们组织的志愿者活动。”看着她在敬老院里给老人读报纸的样子,我突然意识到:成长从来不是单向的——我在陪学生长大,学生也在推着我变得更成熟。

这些经历,也悄悄改变了我的学业和思维方式,专业课上,我开始用辅导员的视角分析问题:比如在社会学课上,我以“新生适应期的社会支持系统”为题写了论文,获得了校级一等奖;在小组讨论中,我总能快速协调成员意见,组织能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,原来,辅导员的工作不是学业的“绊脚石”,而是“助推器”——它让我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了实践中的能力,也让我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。

保研:把责任写成最亮的简历

大三下学期,保研的消息传来时,我并没有立刻报名,直到我的辅导员找我谈话:“你的辅导员经历,是你最独特的优势——保研不仅看成绩,更看一个人的担当和潜力。”这句话点醒了我。

准备保研材料时,我没有堆砌奖项,而是把辅导员的故事写进了个人陈述:深夜送医的细节、帮助学生走出抑郁的过程、组织“朋辈帮扶”活动的成果……这些真实的经历,让我的材料充满了温度,面试时,导师问我:“如果你保研成功,未来想做什么?”我坚定地说:“我想继续做学生工作,因为我知道,一个好的辅导员,能照亮学生的整个大学时光。”导师笑着点头:“你的眼睛里有光,这是做学生工作最需要的东西。”

拿到保研offer那天,我收到了学生的消息:“学姐,听说你保研了!我们为你骄傲!”看着屏幕上的文字,我突然泪目——我的保研之路,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,而是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的结果。

双向奔赴:保研不是终点,是新的起点

我已经是一名准研究生,同时继续担任兼职辅导员,迎新季,我带着新生参观校园,像当年我的辅导员那样,告诉他们:“有任何问题,都可以来找我。”看着他们眼中的信任,我明白:保研只是一个节点,而辅导员的责任,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。

有人问我:“以辅导员身份保研,是不是走了捷径?”我总是笑着回答:“不是捷径,是‘笨路’——因为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但收获的,却是一辈子的财富。”这条路让我懂得:责任不是负担,而是成长的养分;陪伴不是牺牲,而是双向的奔赴。

我想继续在学生工作的领域深耕,做一名有温度、有担当的辅导员,因为我知道,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星星,而我愿意做那个举着灯的人,陪他们一起,照亮属于自己的天空。

从学生到辅导员,从保研到未来——我的路,是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,更是一场永不落幕的温暖旅程。

(字数:1268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