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大学校园里,保研季的尘埃落定后,总有一群特殊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——他们既是即将入学的研究生,也是提前上岗的辅导员老师,这群被称为“保研辅导员”的年轻人中,绝大多数都曾是大学里闪闪发光的优秀学生干部,从组织活动的“领头羊”到守护学生成长的“引路人”,他们的选择背后,藏着关于热爱、迷茫、坚守与收获的真实故事。
为什么是“忧干”选择保研辅导员?
“忧干”,即优秀学生干部,他们往往是班级里的团支书、班长,或是学生会、社团的核心骨干,选择保研辅导员,对他们而言并非偶然。
李悦是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四学生,曾担任院学生会副主席兼班级团支书,大三下学期,她在众多保研方向中坚定地选择了辅导员专项。“我大三时组织过一场‘新生适应周’活动,看到刚入学的学弟学妹从拘谨到敞开心扉,那种成就感是任何奖项都比不了的。”她说,“而且辅导员岗位能让我继续留在校园里,做和学生成长相关的事,这和我一直以来的职业规划不谋而合——我想成为一名教育管理者。”
除了职业理想,保研辅导员的政策优势也吸引着他们:保留研究生学籍,先全职工作2-3年再返校读研,既积累了一线教育管理经验,又不耽误学业进度,对许多优秀学生干部来说,辅导员岗位是对他们大学三年学生工作的“延续”——他们熟悉校园规则,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,这些经验让他们在岗位上更容易上手。
准备路上的“忧”与“得”
申请保研辅导员的过程,并非一帆风顺,对优秀学生干部而言,最大的“忧”来自三重压力:
一是竞争的激烈性,保研辅导员的名额往往有限,而申请者多是成绩优异、工作经验丰富的“佼佼者”,李悦回忆,她所在的学院当年只有2个辅导员保研名额,却收到了15份来自不同专业的申请。“那段时间,我每天都在修改个人陈述,反复梳理自己三年来的工作成果:组织过的23场主题团日、策划的校园文化节、帮助过的5名困难学生案例……生怕漏掉任何一个能证明自己能力的细节。”
二是学业与工作的平衡,保研辅导员的选拔标准不仅看学生工作业绩,专业成绩也需达到一定要求,李悦的专业成绩始终保持在年级前10%,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她在准备申请材料的同时,仍坚持每天泡图书馆3小时。“有时候晚上开完学生会的会,还要赶回教室补笔记,凌晨一点睡觉是常有的事。”
三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,辅导员工作琐碎且责任重大:学生的心理健康、日常事务、思想引导……许多申请者担心自己能否胜任这份“24小时在线”的工作。“我曾问过已经当辅导员的学姐,她告诉我‘每天都像在打仗’,但说完又笑着补充‘看到学生成长的那一刻,所有疲惫都烟消云散’,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勇气。”
但这份“忧”的背后,更多的是“得”,李悦说,准备申请的过程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能力:“我学会了如何高效整合资源,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晰表达自己的优势,更重要的是,我确认了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——不是一时的新鲜感,而是愿意为之付出的长久决心。”
上岗后的真实体验:在琐碎中收获成长
成为保研辅导员后,李悦的生活彻底“连轴转”,她负责两个新生班级的管理工作,开学季的每一天都是从清晨七点的查寝开始,到深夜十点的谈心结束。
“有一次,一个新生因为和室友闹矛盾,躲在宿舍里哭了整整一下午,我接到消息后,立刻赶过去陪她聊了两个小时,从分析矛盾的根源到教她如何沟通,慢慢帮她打开心结,后来她主动申请担任班级的心理委员,还组织了一场‘室友默契大挑战’活动,看到她从自卑到自信,我突然明白辅导员的意义——不是解决多少问题,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光。”
工作中的挑战远不止这些:凌晨接到学生突发疾病的电话,需要立刻送医;处理评奖评优时的争议,要兼顾公平与情理;组织主题班会时,要想办法让内容不枯燥……但李悦从未后悔:“辅导员工作让我学会了‘共情’——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,也让我变得更坚韧,以前遇到困难会慌,但现在能冷静处理各种突发情况。”
她也没有忘记自己的“研究生”身份,每天下班后,她会抽出1-2小时复习专业知识,周末还会参加学术讲座。“工作和学习其实是互补的,比如我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遇到的困惑,会让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时更有针对性。”
优秀是起点,责任是方向
从优秀学生干部到保研辅导员,这群年轻人用行动诠释了“责任”二字的重量,他们曾在学生工作中发光发热,如今又带着这份热情,投身到更深入的教育服务中。
正如李悦所说:“优秀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,保研辅导员的身份,让我有机会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,实现自我的成长,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真正的‘引路人’,陪更多学生走过他们的大学时光。”
在大学校园里,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,他们是学生眼中的“老师”,也是同龄人中的“榜样”——在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中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。
(字数:约1450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