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提交名片

从兰州理工辅导员到保研学子,一场热爱与成长的双向奔赴

admin    2025-11-28    1

清晨7点,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的辅导员办公室里,李悦已经坐在电脑前整理学生的考研复试资料,桌上摊着的不仅有学生的档案袋,还有她刚收到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——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,她刚刚成功保研至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,这份“双重身份”的转变,背后是一段关于坚守、成长与双向奔赴的故事,更是兰州理工大学“红柳精神”在师生成长路上的生动注脚。

在陪伴中积蓄:辅导员的日常是最好的“备考书”

李悦2020年毕业于兰州理工大学,因对学生工作的热爱选择留校担任专职辅导员,三年来,她的日常被学生的琐事填满:组织“红柳讲堂”主题班会、深夜陪学生就医、帮考研党梳理复习计划、倾听失恋学生的哭诉……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,却成了她保研路上最宝贵的“养分”。

去年深秋,学生小王因考研初试成绩不理想陷入自我怀疑,每天躲在宿舍不愿出门,李悦连续一周找他谈心,从自己当年的考研经历聊到职业规划,甚至陪他一起去图书馆模拟复试。“悦姐,你说我真的能行吗?”小王的眼神里满是迷茫,李悦指着自己桌上的保研复习资料笑着说:“你看,我也在准备呢,咱们都一样,只要不放弃,就有希望。”那次对话后,小王重新振作,最终成功上岸;而李悦也在陪伴中更加坚定了深造的决心——她想通过系统学习思政教育理论,更好地读懂学生的内心,成为更专业的“引路人”。

兰州理工大学“红柳精神”中“扎根西部、甘于奉献”的内核,早已融入李悦的工作日常,她常说:“辅导员不是‘管理者’,而是学生成长的‘同行者’,每一次帮学生解决问题,都是我自己成长的契机。”

在突破中成长:平衡工作与备考的“双向修行”

辅导员的工作琐碎且占用大量时间,保研备考对李悦来说,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“修行”,白天,她要处理学生的请假申请、组织学风建设活动;晚上,办公室的灯光成了她最忠实的伙伴。“最忙的时候,一天要开三个会,还要帮五个学生修改简历,回到办公室已经九点多了。”李悦回忆道,“但只要翻开专业书,所有的疲惫都能暂时放下——因为我知道,这份努力不仅是为了自己,更是为了未来能更好地服务学生。”

学校的支持是她前行的重要底气,兰州理工大学近年来推出“辅导员能力提升计划”,为在职辅导员提供考研、保研的政策倾斜:允许灵活调整工作时间、安排资深导师进行学术指导、设立专项奖学金…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张教授作为李悦的保研导师,每周都会利用周末时间帮她梳理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的重点,还鼓励她将辅导员工作中的案例转化为学术研究素材。“你的一线育人经验,就是最鲜活的研究样本。”张教授的话让李悦豁然开朗——她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案例写成论文,竟成了保研面试中的“加分项”。

同事们的互助也让她倍感温暖,每当李悦需要参加保研笔试时,办公室的其他辅导员会主动帮她分担查寝、班会等工作;学生们得知她在备考后,也变得更加自律:“悦姐这么努力,我们不能拖她后腿。”这种双向的理解与支持,让李悦在备考路上从未感到孤单。

在奔赴中升华:成长是最好的“育人课”

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李悦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小王。“悦姐,你太棒了!你就是我的榜样!”电话那头,小王的声音充满激动,李悦笑着说:“其实是你给了我动力啊——我们都是在彼此陪伴中成长的。”

保研成功后,李悦对辅导员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,她开始在班会中加入“时间管理技巧”“压力调节方法”的分享,用自己的备考经历告诉学生:“努力从来都不晚,关键是要找到方向并坚持下去。”今年考研季,她还组织了“保研经验交流会”,邀请本校保研成功的学长学姐和辅导员一起分享经验,场场爆满。

兰州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表示:“辅导员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,支持辅导员深造,不仅能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,更能让他们成为学生身边的‘鲜活榜样’,李悦的故事,正是学校‘师生共同成长’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。”

对于未来,李悦有清晰的规划:研究生期间继续担任兼职辅导员,把学术研究与一线育人结合起来;毕业后留在兰州理工,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兼辅导员,用自己的经历传递“红柳精神”。“我想把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,传递给更多的学生。”李悦的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。

双向奔赴的温暖,是红柳精神的延续

李悦的故事不是个例,近年来,兰州理工大学已有10余名辅导员通过保研、考研进入更高学府深造,他们带着一线育人的经验,在学术道路上深耕,再回到岗位时,能为学生带来更专业、更贴心的指导,这种“师生共同成长”的生态,正是兰州理工大学育人体系的独特魅力。

从辅导员到保研学子,李悦的成长之路,是一场学校与个人的“双向奔赴”:学校为她提供成长的土壤,她用自己的成长反哺学生;也是一场与学生的“双向陪伴”:她陪学生走过迷茫,学生也陪她实现梦想,正如红柳扎根西部、生生不息,李悦和无数兰州理工人一样,在坚守中成长,在成长中发光——他们用自己的故事,诠释着“红柳精神”的真谛,也照亮了更多人前行的路。

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,将继续在兰州理工大学的校园里传递,成为最动人的育人风景。

(全文约150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