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学的校园里,总有这样一群身影:他们是班会前忙碌布置场地的组织者,是深夜里帮同学传递诉求的联络员,是老师眼中可靠的“小助手”——他们是班干部,而当这些优秀的班干部通过保研通道转身成为高校辅导员时,一场关于责任传承、能力进阶与青春价值的故事,便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悄然上演,这种身份的转变,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跃升,更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一道温暖的“循环链”。
班干部经历:保研辅导员的“能力底色”
对于许多保研辅导员而言,大学期间的班干部经历,是他们走进学生工作领域的“第一堂课”,班干部看似是一个“小角色”,却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“大问题”:组织一次班级团建,要协调经费、场地与同学的时间冲突;调解室友间的矛盾,要学会倾听双方诉求并找到平衡点;配合学院完成数据统计,要细致核对每一个信息避免疏漏,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,实则是对组织协调能力、沟通共情能力与责任担当意识的全方位打磨。
某师范大学的王同学,在本科期间担任团支书三年,她曾牵头组织“红色研学”系列活动,从联系纪念馆、设计路线到动员同学参与,全程亲力亲为,活动中,有同学因身体不适想中途退出,她一边安排同伴陪同休息,一边调整行程节奏,确保活动顺利完成,这次经历让她明白:“学生工作不是‘按部就班’,而是‘以心换心’。”正是这种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,让她在保研成为辅导员后,能快速应对新生入学适应、学业困难帮扶等问题——她知道如何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沟通,如何用共情的姿态化解焦虑,这些都是班干部时期沉淀下的“隐形财富”。
保研辅导员:班干部身份的“延伸与深化”
如果说班干部是“班级的管家”,那么辅导员就是“学生成长的引路人”,从几十人的班级到几百人的年级,管理范围的扩大意味着责任的升级,但班干部时期的经验总能让他们快速找到“切入点”。
成为辅导员后,王同学把团支书时期的“精细化管理”理念带到了年级工作中:她建立了“年级委员-班级干部-宿舍长”的三级联动机制,每周收集学生的需求与困惑;针对学业薄弱的学生,她借鉴班级“一对一帮扶”的模式,组织优秀学长学姐开展“学业加油站”;面对新生的迷茫,她用自己当年作为新生班干部的经历,设计了“新生适应手册”,帮助他们快速融入校园。
更重要的是,辅导员的角色让他们的能力得到了“深化”,班干部时期处理的是“小矛盾”,辅导员面对的可能是“大挑战”:比如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、就业压力下的焦虑情绪,这些都需要专业的知识与方法,王同学在工作中主动学习心理学课程,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,她感慨道:“以前当班干部是‘凭热情做事’,现在当辅导员是‘用专业说话’——但那份想帮学生的初心,从来没变过。”
双向奔赴:个人成长与校园价值的共鸣
班干部保研辅导员,从来不是单向的“付出”,而是双向的“收获”,对于个人而言,这是一条将“服务他人”与“自我提升”结合的成长路径:他们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,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、提升了专业素养,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;对于高校而言,这种模式能培养出更懂学生的辅导员——因为他们曾是学生中的一员,深知学生的痛点与需求,能更好地搭建起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。
在某高校的“辅导员成长论坛”上,一位资深辅导员说:“我们最需要的,就是那些‘从学生中来,到学生中去’的年轻人,他们带着班级管理的经验,带着对学生的理解,能让学生工作更有温度、更接地气。”而那些从班干部成长起来的辅导员,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:他们不仅是学生工作的“执行者”,更是学生成长的“同行者”。
王同学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时,有个曾经迷茫的学生给她写了一封信:“记得大一我挂科想放弃时,你说‘我当年当团支书也差点因为忙活动耽误学习,但只要找对方法就能平衡’——这句话让我重新振作,现在我考上了研究生,也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人。”这封信,正是对她工作价值的最好诠释:她不仅帮助了学生,更把“责任与担当”的种子播撒在了学生心中。
一场没有终点的成长接力
从班干部到保研辅导员,这不是一个身份的结束,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,他们带着班级管理的“底色”,在辅导员的岗位上续写着青春的故事;他们把自己的成长经验传递给新一代学生,让“责任、担当、共情”的品质在校园里循环流动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他们收获了能力的提升、价值的实现,更收获了一群学生的信任与依赖,而高校也因为这样的“成长接力”,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与温度,正如王同学所说:“我曾经是被别人照亮的人,现在我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——这就是从班干部到辅导员,最珍贵的意义。”
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接力,还将继续在校园里上演,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蜕变与担当。
(字数:约1280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