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毕业季,一批特殊的“准研究生”走进了高校辅导员办公室——他们是通过“专职辅导员保研”政策入选的23届毕业生,不同于直接升学的同学,他们将先以专职辅导员身份在校园里工作2-3年,再进入硕士阶段学习;也不同于直接就业的同龄人,他们的职业起点与学业深造紧密绑定,在服务学生的同时,铺就一条“实践+理论”双轨并行的成长之路,这一群体的选择,不仅折射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趋势,更展现了当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。
政策背后:高校育人与学生成长的双向奔赴
专职辅导员保研政策的兴起,源于高校对高素质育人队伍的迫切需求,根据《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》,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,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,传统辅导员招聘往往面临“经验不足”或“职业认同感弱”的问题,而“保研+专职工作”的模式,恰好为高校输送了一批“自带校园基因”的新鲜血液:他们熟悉高校生态,了解同龄学生的思想动态,更能以“过来人”的身份与学生共情。
对23届毕业生而言,这一政策也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,在“考研热”与“就业难”的双重压力下,部分优秀学生骨干既渴望继续深造,又不愿放弃服务他人的理想——专职辅导员保研正是二者的结合点,某高校23届毕业生王同学,连续三年担任班级团支书,曾牵头组织“红色文化进校园”系列活动,她坦言:“比起单纯读研,我更想先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实践里,和学弟学妹们一起成长,保研的机会让我不用在‘服务’和‘深造’之间做取舍。”
群体画像:从“学生领袖”到“青年导师”的蜕变
23届专职辅导员保研的群体,大多有着鲜明的共性标签:党员身份、学生干部经历、优异的学业成绩、强烈的服务意识,他们中,有人是学生会主席,能熟练组织千人规模的校园活动;有人是心理委员,擅长倾听同学的烦恼;有人是科研助手,能为学生的学术问题提供建议,这些经历,让他们在入职初期就能快速适应辅导员角色。
但角色转换并非一帆风顺,刚上岗的李同学,曾因处理学生宿舍矛盾彻夜未眠;张同学在迎新季连续一周每天工作12小时,只为让新生感受到家的温暖。“以前当学生干部,更多是‘组织活动’;现在当辅导员,是‘守护成长’。”李同学说,“有个学弟因为挂科想退学,我陪他聊了三次,帮他制定学习计划,最后他不仅补过了课程,还成了班级的学习标兵,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辅导员的意义——不是‘管理’,而是‘陪伴’。”
在琐碎的工作中,他们的能力也得到了全方位提升:应急处理能力(如应对学生突发心理危机)、沟通协调能力(如对接学院各部门)、政策解读能力(如讲解奖助学金政策)……这些实践经验,远比书本知识更鲜活,也为他们未来的读研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未来展望:学业与职业的“双螺旋上升”
对23届保研辅导员来说,未来的道路是清晰且充满希望的,工作2-3年后,他们将进入硕士阶段学习,研究方向多与教育管理、心理健康、思想政治教育相关——而这些方向,恰好与他们的实践经历高度契合,处理过多次心理问题的辅导员,可能会选择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”作为研究课题;组织过党建活动的辅导员,或许会深耕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”领域。
这种“实践→研究→再实践”的闭环,让他们的成长更具深度,毕业后,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选择留在教育行业:有的继续担任辅导员,成为更专业的育人者;有的转向高校行政管理岗位,将实践经验转化为制度设计;有的则进入中小学,用大学辅导员的视角助力基础教育,无论选择哪条路,这段“保研+专职工作”的经历,都将成为他们职业生涯中最独特的“名片”。
高校层面,这一模式也在不断优化:部分学校为保研辅导员提供岗前培训、导师指导、科研经费支持,确保他们在工作期间既能完成职责,又能为读研积累素材,某高校设立“辅导员成长计划”,定期组织案例研讨会、学术沙龙,让23届保研辅导员与资深辅导员、专业教授面对面交流,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。
以青春之我,育青春之人
23届专职辅导员保研群体,是新时代青年成长的缩影:他们拒绝“躺平”,选择用奋斗定义青春;他们跳出“舒适圈”,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价值;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教育事业,成为立德树人的“接力者”。
从学生骨干到育人者,他们的成长跃迁,不仅是个人的选择,更是时代的召唤,他们将带着实践的温度与学术的深度,在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——用青春陪伴青春,用成长引领成长,这,正是23届专职辅导员保研群体最动人的底色。
(字数:1456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