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9月到10月,保研结果陆续揭晓,有人欢喜有人愁,随着保研竞争日趋激烈——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3年推免生名额突破10万,同比增长约8%,但顶尖院校的保研比例仍维持在较低水平——不少学生和家长将希望寄托于保研辅导机构,试图通过“外力”提升上岸概率,这片看似繁荣的市场背后,却隐藏着诸多精心设计的骗局,让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陷入“花钱买教训”的困境,本文将通过真实案例拆解保研辅导的常见骗局,帮你避开那些看不见的“坑”。
“保过协议”变“退钱难”,合同陷阱藏玄机
小李是某双非院校的大三学生,专业排名前5%,但因缺乏保研经验,对面试流程和文书撰写感到迷茫,看到某机构打出“985保过班,不过全额退款”的广告后,他心动了——毕竟5万元的费用,若能换来理想院校的offer,似乎值得一试,签合同时,机构工作人员拍着胸脯保证“只要跟着我们走,肯定上岸”,小李没仔细看条款就签了字。
辅导过程却让他大失所望:所谓的“专属导师”是刚上岸的本科生,文书修改只是简单润色,模拟面试也只有两次,小李因面试表现不佳,未能拿到目标院校的offer,他找到机构要求退款,却被对方拿出合同指着一行小字说:“协议里写的‘保过’是指‘保证获得至少一所院校的面试资格’,你已经拿到了某普通一本的面试邀请,所以不算违约,不能退款。”小李这才发现,合同里的“保过”早已被偷换概念,附加条件密密麻麻,自己当初竟浑然不觉。
这类骗局的核心是利用学生的焦虑心理,用“保过”“全额退款”等字眼吸引眼球,再通过合同中的模糊条款或隐藏条件规避责任。
“内部导师”竟是空壳,3万元打水漂
小王的目标是某top2院校的计算机专业,他在某社交平台看到一家机构声称“有核心人脉,可直接对接导师内推”,机构工作人员说,他们认识该院校的张教授,交3万元就能让张教授优先审阅小王的材料,甚至能获得面试加分,小王半信半疑,但为了增加胜算还是交了钱。
接下来的几周,机构一直以“导师忙”“正在沟通”为由拖延,直到保研申请截止前一周,小王忍不住联系张教授求证,对方却表示“从未与任何辅导机构合作过,也没收到过你的材料”,小王急忙找机构理论,发现对方已把他拉黑,社交账号也注销了。
这类骗局瞄准学生对“内部资源”的渴望,虚构与院校导师的关系,实则是无中生有的空壳承诺,导师选拔学生注重学术能力和潜力,不会通过第三方机构“内推”,这是保研的基本常识。
虚假战绩P图造假,“95%上岸率”全是谎言
某机构官网展示的“成功案例”让人眼花缭乱:清华、北大、复旦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截图,还有学生的“感谢视频”,小赵看到这些战绩后,毫不犹豫地交了2万元报名“精英班”。
上课后,小赵发现辅导老师对保研流程一知半解,给的资料都是网上拼凑的,他试图联系案例中的“成功学长”,却发现对方的微信根本不存在,后来,小赵在某保研论坛看到有人爆料,这家机构的录取通知书截图都是P的,“感谢视频”也是花钱找演员拍的,更讽刺的是,其中一个“成功案例”的学生小赵认识——她本来就是专业第一,完全靠自己上岸,从未报过任何辅导机构。
虚假战绩是辅导机构的常用手段,通过P图、虚构案例或借用他人成果来营造“高上岸率”的假象,让学生误以为辅导效果显著。
天价VIP班藏猫腻,10万辅导费换“水货”服务
小张家庭条件优越,为了稳妥,他报了某机构10万元的“VIP尊享班”,机构承诺“一对一专属规划,名校导师全程指导,独家内部资料”,小张的辅导老师竟是刚从普通院校保研的学生,不仅没有辅导经验,连目标院校的最新政策都不清楚,所谓的“独家资料”,不过是往届学生回忆的真题(网上随处可见)和一些通用的文书模板。
小张凭借自己的硬实力上岸了,但10万元的辅导费却打了水漂,他事后了解到,这家机构的VIP班老师大多是兼职的在读学生,成本极低,却收取天价费用。
天价辅导的骗局在于“包装”——用“VIP”“尊享”等标签抬高价格,实则提供的服务与普通班无异,甚至更差。
如何识别保研辅导骗局?
面对乱象丛生的保研辅导市场,学生和家长需保持清醒:
- 拒绝“保过”诱惑:保研结果受自身实力、院校政策、面试表现等多种因素影响,没有机构能保证“100%上岸”,任何“保过”承诺都是陷阱。
- 核实“内部资源”:直接通过院校官网或导师邮箱联系确认,不要轻信机构的“人脉”说辞。
- 查看真实口碑:向学长学姐咨询,或在靠谱的论坛、社群了解机构评价(注意甄别水军)。
- 仔细审核合同:重点看“保过”的定义、退款条件、辅导内容等条款,避免模糊表述。
- 回归自身实力:保研的核心是绩点、科研、竞赛等硬实力,辅导只是辅助工具,不要过度依赖。
保研之路没有捷径,焦虑和急功近利只会让你掉入骗局,与其花钱买“虚假希望”,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升自身能力上——扎实的专业基础、丰富的科研经历、清晰的规划,才是上岸的真正“通行证”,如果确实需要辅导,务必擦亮眼睛,选择正规、透明、口碑好的机构,让辅导成为助力而非负担。
(字数:约1600字)
(注:文中案例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,旨在揭示骗局本质,不针对特定机构或个人。)
(全文完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