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提交名片

从保研人到辅导员,在青春的双向奔赴里成长

admin    2025-11-26    2

接到保研辅导员任命的那个下午,阳光透过学院办公楼的玻璃窗,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我指尖摩挲着通知上“协助开展2024届保研工作”的字样,心里像揣了颗跳动的小石子——半年前,我还是个在保研路上焦虑到失眠的学生,对着电脑反复修改文书到凌晨;我要站在学弟学妹身边,陪他们走过这段布满荆棘却又满是星光的旅程,身份的转变,让我对“保研”二字有了全新的注解。

做“过来人”,更做“懂你的人”

最初接手工作时,我以为自己的优势是“熟悉流程”——知道怎么算综合成绩、怎么联系导师、怎么准备面试,但第一次班会后,一个女生红着眼眶来找我:“学姐,我排名刚好卡在保研边缘,要是这次竞赛拿不到奖,是不是就没希望了?”她的声音带着颤抖,像极了去年此时的我——那时我也因为一次竞赛失利,躲在图书馆楼梯间偷偷哭了半小时。

那天我没有直接给她“要加油”的空泛鼓励,而是拉着她坐在走廊的长椅上,讲了自己去年竞赛失利后,如何重新梳理科研经历、找导师补做实验的故事,我告诉她:“保研不是一场‘非黑即白’的考试,它更像一场‘综合实力的展示’——你的每一次实验记录、每一篇课程论文,都是藏在细节里的加分项。”后来,我帮她一起整理了三年的实验数据,提炼出两个可圈可点的创新点,还陪她模拟了三次面试,当她最终拿到心仪院校的offer时,给我发了条消息:“学姐,你说的‘细节里的光’,我真的看到了。”
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:保研辅导员的价值,从来不是“指导者”,而是“同行者”——用自己走过的路,照亮别人脚下的方向;用自己尝过的苦,理解别人心中的焦虑,我们不是站在高处指手画脚,而是蹲下来,和他们一起看路上的坑洼,再并肩迈过去。

在陪伴中,重新理解“成长”的重量

做辅导员前,我对保研的认知停留在“拿到offer就是胜利”,但这半年里,学弟学妹们的故事,让我重新定义了“保研”的意义。

学生小杨是个农村来的姑娘,父母一直劝她“早点工作补贴家用”,但她坚持要读研,为了攒科研经费,她周末去兼职做家教,晚上在实验室待到十一点;为了提高英语成绩,她把单词本贴在食堂的餐桌上,吃饭时都在背,有次她拿着自己写的第一篇英文论文来找我修改,密密麻麻的批注里,我看到她用红笔标注的“这个句型是学姐教我的”,后来她拿到了985院校的offer,给家里打电话时,我在旁边听到她妈妈哽咽着说“闺女,你出息了”——那瞬间,我突然觉得,保研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,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,是“知识改变命运”最真实的注脚。

还有学生小周,本来是保研的“种子选手”,却因为一次实验事故导致成绩下滑,他一度把自己关在宿舍里,拒绝和任何人交流,我每天找他聊天,从“今天食堂的红烧肉好吃吗”聊到“你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”,慢慢打开他的心结,后来他重新振作,一边补实验一边准备面试,最终拿到了本校的保研名额,他说:“学姐,我以前觉得保研是‘必须完美’,现在才知道,‘跌倒了再爬起来’才是更重要的能力。”

这些故事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我自己保研时的狭隘——那时我只盯着“结果”,却忽略了过程中那些咬牙坚持的瞬间、那些自我突破的勇气,才是最珍贵的成长,而作为辅导员,我有幸见证了这些成长,也被这些成长所治愈。

身份叠加的“蜕变”:既是学生,也是老师

保研辅导员的身份,对我来说是“双重挑战”——我既是一名刚入学的研究生,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;又是一名辅导员,要对学弟学妹的未来负责。

记得上个月,我既要赶研究生课程的期末论文,又要处理保研的最后一批材料,那天晚上,我坐在实验室里,一边对着电脑写论文,一边回复学弟学妹的消息:“学姐,政审表怎么填?”“学姐,导师回复我了,你帮我看看怎么回邮件?”直到凌晨两点,论文才写完,而手机里还有三条未读消息,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,突然想起自己保研时,我的辅导员也是这样,不管多晚都会回复我的消息,那一刻,我终于理解了“责任”二字的重量——它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无数个深夜里的耐心解答,是即使自己很忙也要把学生的事放在心上的坚持。

这种“双重身份”也让我快速成长,以前我是个“拖延症患者”,现在却学会了把时间精确到分钟:早上八点到十点处理辅导员工作,下午做实验,晚上写论文;以前我遇到问题会慌,现在却能冷静地帮学弟学妹分析情况——因为我知道,我的情绪会影响他们的判断,我不再是那个需要别人照顾的“学妹”,而是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“学姐”。

上个月,学院举办保研经验分享会,我作为辅导员代表发言,站在讲台上,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,我突然想起半年前的自己——那时我坐在台下,听着学长学姐的分享,心里满是迷茫,而现在,我成了那个“分享者”,这种传承,让我觉得无比温暖。

尾声:双向奔赴的青春,永远值得

这段保研辅导员的经历,就像一场“双向奔赴”的旅程,我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弟学妹,他们的故事也照亮了我的研究生生涯,我明白了:教育不是“单向输出”,而是“双向滋养”——在陪伴他们成长的同时,我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

2024届的保研工作已经结束,看着学弟学妹们拿到offer时的笑脸,我心里满是欣慰,而我自己,也将带着这段经历,继续在研究生的道路上前行,我知道,未来我可能还会遇到很多挑战,但这段“双向奔赴”的时光,会成为我最坚实的底气——因为我见过最纯粹的梦想,也感受过最温暖的陪伴。

从保研人到辅导员,我走过的路,变成了照亮别人的光;而别人的光,也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,这大概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:我们彼此陪伴,彼此成就,在追逐梦想的路上,一起成为更好的人。

我会带着这份初心,继续做那个“懂你的人”,陪更多年轻人走过这段充满星光的旅程,因为我知道,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,都值得被温柔以待;每一次双向奔赴的成长,都永远值得珍藏。

(字数:约180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