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七点半,河海大学江宁校区的辅导员办公室里,林晓雨正对着电脑整理新生入学的材料清单,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桌面上,照亮了她桌角那张崭新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——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专业,备注栏里写着“优秀辅导员专项保研”,这份通知书,是她过去三年辅导员生涯与学术追求交织的结晶,更是一场关于热爱与坚守的双向奔赴。
初心: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身
林晓雨与辅导员岗位的缘分,始于本科时代,大二那年,她因家庭变故一度陷入抑郁,是当时的辅导员王老师一次次找她谈心,帮她申请助学金,推荐她加入学生社团转移注意力。“王老师说,‘你现在遇到的坎,都是未来照亮别人的光’。”这句话像种子一样埋在她心里,2020年本科毕业时,她放弃了直接考研的机会,选择留校担任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的专职辅导员。
“当辅导员不是‘退而求其次’,而是我主动选择的热爱。”林晓雨说,刚入职时,她每天的日程表被填满:早上查早课出勤,中午处理学生矛盾,下午组织主题班会,晚上陪学生去医院急诊,深夜还在回复家长的微信,最忙的时候,她一周只睡了28小时,但看到学生们从迷茫到坚定,从焦虑到从容,她觉得一切都值得。
她记得2021年冬天,学生小张因挂科太多面临退学风险,躲在宿舍里不肯见人,林晓雨连续一周每天晚上去宿舍找他,从聊游戏爱好到分析学业规划,最终帮他制定了补考计划,还联系了专业老师给他补课,后来小张不仅顺利通过补考,还成了班级的学习委员。“那天他给我送了一杯热奶茶,说‘林导,谢谢你没放弃我’,我瞬间红了眼眶。”这些温暖的瞬间,成了她坚守的动力。
积累:在工作中沉淀,在学术上扎根
河海大学的“优秀辅导员专项保研”政策,要求申请者不仅要有突出的学生工作业绩,还要具备扎实的学术基础,林晓雨深知,要实现“辅导员+研究生”的双重身份转变,平衡工作与学习是关键。
她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管理表: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,利用上班前的一小时复习专业知识;中午休息时,花20分钟看一篇学术论文;晚上学生熄灯后,再回到办公室学习两小时,为了提升学术能力,她主动联系了本科时的导师,参与了“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监测”的课题研究,利用周末时间去实验室做实验、整理数据,2022年,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《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》发表了一篇关于“学生宿舍消防安全管理”的论文——这是她将辅导员工作经验与学术研究结合的尝试。
学生工作也为她的学术积累提供了独特视角,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时,她发现很多工科生存在“重技术轻人文”的倾向,于是她申请了校级课题《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路径研究》,通过问卷调查、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,形成了一万多字的研究报告,这份报告不仅获得了学校优秀课题奖,还成为她保研面试时的“加分项”。
奔赴:河海与她的双向选择
2023年3月,林晓雨正式提交了保研申请,准备材料时,她梳理了自己三年的辅导员工作:累计谈心谈话1200余次,组织主题班会48场,帮助23名学生解决学业或心理问题,获得“校级优秀辅导员”“学生最喜爱的辅导员”等荣誉,这些真实的案例,成了她个人陈述中最有力量的内容。
保研面试那天,河海大学的评委们问了她三个问题:“你认为辅导员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?”“如果读研期间学业与学生工作冲突,你会怎么平衡?”“你为什么选择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专业?”
林晓雨的回答没有空泛的理论,而是用具体案例说话:“辅导员最重要的是共情能力——就像我当年被王老师温暖过,我也想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。”关于平衡,她分享了自己三年的时间管理经验:“用‘番茄工作法’划分时间块,优先处理紧急重要的事,比如学生危机事件;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,比如通勤时听网课。”而选择水利工程专业,她解释道:“河海大学是水利领域的‘黄埔军校’,我的本科专业是土木工程,与水利工程有交叉点;更重要的是,我想研究‘水利工程中的人文关怀’——比如在大型水利项目建设中,如何关注移民的心理需求,这也是我未来的学术方向。”
她的真诚与积累打动了评委,林晓雨以面试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河海大学的保研资格。“河海选择我,是因为认可我在辅导员岗位上的坚守;我选择河海,是因为这里能让我在学术与学生工作中找到平衡,实现‘育人与育己’的双向成长。”
带着热爱继续前行
林晓雨已经开始了研究生生涯,她选择了“水利工程管理”方向,导师正是她本科时的课题指导老师,她还申请了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岗位,继续陪伴学生成长。“读研究生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”她笑着说,“未来我想成为一名‘学者型辅导员’——既能在实验室里做研究,也能在办公室里听学生倾诉,用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照亮更多人的路。”
对于想要走“辅导员保研”这条路的学弟学妹,林晓雨给出了三点建议:“第一,坚持热爱,不要把辅导员工作当成‘跳板’;第二,平衡好工作与学习,用工作中的问题驱动学术研究;第三,抓住每一个成长的机会,哪怕是一次小小的班会,也能成为你未来的‘案例库’。”
阳光渐渐爬满桌面,林晓雨合上录取通知书,拿起手机给王老师发了一条微信:“王老师,我终于活成了你的样子——既是学生的‘引路人’,也是学术的‘追光者’。”屏幕那头很快回复:“恭喜你,晓雨,河海的水,会载着你的热爱,流向更远的地方。”
从辅导员到研究生,林晓雨的故事,是河海大学“立德树人”理念的生动缩影——这里不仅培养学术精英,更孕育着一群有温度、有担当的教育者,而这场双向奔赴,才刚刚开始。
(全文共1582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