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校园,梧桐叶刚刚染上浅黄,迎新现场的红色帐篷下,李阳正忙着帮新生搬运行李、解答疑问——他胸前的工作牌上,“2023级保研辅导员”几个字格外醒目,作为一名“2+2保研辅导员”,李阳刚刚结束本科前两年的专业学习,接下来的两年,他将以辅导员身份扎根学生工作一线,再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,这个特殊的群体,正以“学生+老师”的双重身份,成为高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
什么是“2+2保研辅导员”?
“2+2保研辅导员”模式,是高校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出的创新路径:本科前两年,学生专注于专业课程学习,达到保研资格后,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两年,期间全职担任辅导员,负责学生的思想引领、学业指导、生活帮扶等工作,两年服务期满后,再进入研究生阶段攻读学位,这种模式打破了“学术与实践分离”的壁垒,让学生在学术准备之外,提前深入学生工作一线,实现“理论+实践”的双向成长。
在双重身份间行走:他们的日常是怎样的?
对保研辅导员而言,“双重身份”是常态,也是挑战,清晨七点,李阳已经出现在宿舍楼下,检查早自习出勤情况;上午,他要组织新生主题班会,讲解校规校纪和大学生活规划;中午,他在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,倾听他们的困惑——“高数听不懂怎么办?”“社团太多怎么选?”;下午,他处理学生的请假申请、心理疏导预约,还要准备晚上的学风建设座谈会;深夜,他的手机仍保持开机,随时应对突发情况:比如学生突发疾病需要送医,或者宿舍矛盾需要调解。
他们既是“过来人”,也是“同行者”,刚从本科前两年走过来的保研辅导员,更懂学弟学妹的焦虑:第一次远离家乡的孤独、第一次面对大学课程的迷茫、第一次尝试社团活动的兴奋与无措,李阳曾帮一名挂科三门的学生制定学习计划,每周监督他的复习进度,最终这名学生顺利通过补考;他还组织“保研经验分享会”,邀请往届保研学长学姐分享心得,让新生提前明确方向,这种“用亲身经历说话”的方式,往往比生硬的说教更有说服力。
他们还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“桥梁”,保研辅导员熟悉学校的各项政策,能快速传达给学生;他们能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学校,推动问题解决,针对学生反映的图书馆座位紧张问题,李阳牵头组织“座位预约系统优化建议征集”,将学生的想法整理成报告提交给教务处,最终促成了预约规则的调整。
挑战与成长:在服务中蜕变
“2+2”模式并非坦途,对保研辅导员来说,最大的挑战是平衡“工作”与“未来学业”,白天忙于学生事务,晚上才能抽出时间复习研究生阶段的课程,或者阅读专业文献,李阳坦言:“有时候忙到凌晨一两点,第二天还要早起,但看到学生的进步,觉得一切都值得。”
在挑战中,他们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长,学生工作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——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,需要学会换位思考;组织能力——从策划一场晚会到协调一次讲座,每个环节都需要细致安排;应急处理能力——面对突发情况,要保持冷静、快速决策,这些能力,是书本无法教给他们的,一位已经结束服务期的保研辅导员说:“两年的辅导员经历,让我从一个‘社恐’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人,研究生阶段做课题时,我能更好地和团队沟通,组织研讨会也更得心应手。”
更重要的是,他们在服务中找到了“价值感”,当一名学生因为他们的开导走出心理低谷,当一名学生因为他们的建议明确了职业方向,当一名学生在毕业时说“谢谢你,老师”——这些瞬间,让保研辅导员深刻理解了“教育”的意义: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心灵的陪伴与成长的引领。
“2+2”模式的价值: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
高校推行“2+2保研辅导员”模式,背后是对“人才培养”的深度思考,传统保研模式更注重学术能力,但“2+2”模式让学生在学术之外,获得了实践能力的提升,这种“既懂专业,又懂管理”的人才,无论是未来从事学术研究,还是进入职场,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。
对学生而言,“2+2”模式是一次“提前实习”,两年的辅导员工作,让他们提前了解社会运行的逻辑,学会如何与人相处、如何解决问题,对学校而言,保研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“新鲜血液”——他们年轻、有活力,能快速融入学生群体,用创新的方式开展工作,李阳利用自己的新媒体技能,运营班级公众号,推送学习干货和校园趣事,受到学生的欢迎。
从长远看,“2+2保研辅导员”模式培养出的人才,将带着“服务他人”的意识进入社会,他们中的许多人,未来可能成为高校教师、企业管理者或公共服务人员,而这段辅导员经历,会让他们始终保持对他人的关怀和对责任的担当。
做一束照亮他人的光
九月的风又吹起,新一届的“2+2保研辅导员”已经站在迎新现场,接过前辈的接力棒,他们或许还有些青涩,但眼神中充满坚定。“2+2”的旅程,是一次服务,也是一次成长;是一次付出,也是一次收获,他们用两年的时间,做一束照亮他人的光,而这束光,最终也会照亮他们自己的未来——当他们回到研究生课堂时,会带着更成熟的心态、更全面的能力,去迎接新的挑战;当他们走向社会时,会带着“担当”与“奉献”的精神,成为更有温度的建设者。
“2+2保研辅导员”,不仅是一个身份,更是一种选择:选择用两年的青春,书写一段关于成长与担当的故事;选择用自己的力量,帮助更多人找到方向,他们,是高校里最温暖的“引路人”。
(字数:约1500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