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身边的同学都在为考研冲刺、投递简历或准备出国材料时,我选择了一条“慢一点”却更有温度的路——“1+3”辅导员保研,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源于大一时担任班级团支书的经历:那次组织“青春向党”主题班会,看到同学们从迷茫到坚定的眼神,我突然明白,陪伴他人成长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自我实现,一年的辅导员生涯,三年的研究生学习,这段“1+3”的旅程,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学生,变成了能为学弟学妹遮风挡雨的“大朋友”,更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初任辅导员:在“兵荒马乱”中学会担当
刚接过辅导员工作时,我像个“新手司机”,面对几十个来自不同地区的新生,既兴奋又手足无措,第一次开班会,我提前背了三天的发言稿,却还是在同学们的注视下紧张得声音发抖;第一次处理宿舍矛盾,两个女生因为作息问题吵得不可开交,我站在走廊里调解了两个小时,最后自己都红了眼眶,但正是这些“兵荒马乱”的瞬间,让我快速成长。
记得有个男生,因为高考失利来到我们学校,一直沉浸在自卑中,大一上学期就挂了三门课,某天晚上,他突然给我发消息说“不想读了”,我立刻从图书馆冲到他的宿舍,坐在他床边听他倾诉:“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,对不起父母。”那天我们聊到凌晨两点,从他高中的辉煌到大学的迷茫,从他喜欢的篮球到未来的可能性,后来,我帮他制定了学习计划,每周和他一起去图书馆自习一次,还推荐他加入篮球社团,期末时,他不仅补过了所有挂科的科目,还在社团比赛中拿到了MVP,他说:“姐,谢谢你当时没有放弃我。”那一刻,我突然懂得了辅导员的意义——不是简单的管理,而是用真心换真心的陪伴。
与学生同行:在实践中收获双向成长
辅导员的工作不止于日常事务,更在于引领学生找到人生的价值坐标,去年夏天,我组织了“红色足迹”社会实践队,带领15名学生走访延安革命老区,在杨家岭的窑洞前,一位老党员给我们讲起当年的故事:“我们那时候没有先进的设备,却凭着信念打赢了战争。”同学们听得热泪盈眶,有个学生当场说:“我以后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有担当的人。”回来后,我们把实践经历做成了纪录片,在学校礼堂放映时,台下掌声雷动。
那段时间,我自己也深受触动,我开始思考:当代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引导?如何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?这些问题,后来成了我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,一年的辅导员生涯,让我积累了大量鲜活的案例:有学生因为沉迷游戏荒废学业,有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自卑敏感,也有学生因为找不到目标而焦虑,这些真实的问题,让我的学术研究不再是纸上谈兵,而是带着温度的探索。
从实践到学术:让经历成为研究的养分
进入研究生阶段后,我选择了“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”作为研究方向,导师说:“你的辅导员经历是宝贵的财富,要把它转化为学术的动力。”我把之前处理过的学生案例整理成访谈记录,参与了导师的课题《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》,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“朋辈辅导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”的论文。
读研的三年里,我并没有完全脱离辅导员工作——我兼任了学院的兼职辅导员,继续带新生班级,这种“实践+学术”的模式,让我既能保持对学生需求的敏锐感知,又能通过学术研究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,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“内卷焦虑”,我结合心理学和思政教育的理论,设计了“压力管理”系列班会,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竞争观念,这些尝试,不仅得到了学生的认可,也为我的毕业论文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。
1+3的意义:不止于保研,更是成长的蜕变
很多人问我:“选择‘1+3’会不会耽误时间?”我总是笑着回答:“不会,因为这段经历给我的,比单纯读研更多。”一年的辅导员工作,让我学会了沟通、担当和共情;三年的研究生学习,让我掌握了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维,更重要的是,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——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,用自己的力量影响更多年轻人。
“1+3”辅导员保研模式,不是一条捷径,而是一条充满挑战却意义非凡的路,它让我在服务他人中实现了自我成长,在陪伴学生中找到了人生的价值,我会带着这段旅程的馈赠,继续在青春的赛道上奔跑——既是追光者,也是为别人照亮前路的同行者,因为我知道,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,而我愿意做那个传递温暖的人。
这段“1+3”的旅程,就像一本写满故事的书,每一页都充满了感动与收获,它让我明白:最好的成长,从来不是独自前行,而是与他人一起,在服务中发光,在陪伴中蜕变,我会带着这份初心,继续走下去,做一名永远热爱、永远坚定的青春同行者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