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一入学那天,我站在迎新帐篷前,看着穿红马甲的辅导员学姐耐心解答新生的困惑——她蹲下来帮学弟系好松掉的鞋带,笑着说“别怕,有我们在”的样子,像一道光,照进了我初入大学的迷茫里,那时我还不知道,几年后,我会沿着她的足迹,踏上“当辅导员再保研”的路,在责任与成长的交织中,收获一段终身难忘的旅程。
选择:不是捷径,是初心的锚点
大三那年,学校发布“专职辅导员储备计划”——选拔优秀本科生担任一年专职辅导员,服务期满后可获得保研资格,身边有人说“这是保研的捷径”,但我报名时,心里想的却是迎新那天学姐的笑容,我想成为那个“发光的人”,想陪一群像曾经的我一样的新生,走过他们大学最关键的第一年。
面试那天,老师问我:“如果工作和学习冲突,你会怎么选?”我回答:“学生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,但我会用效率平衡两者。”这句话,后来成了我当辅导员的准则。
履职:在琐碎里藏着温暖与成长
我带的是2021级新生班,32个来自不同省份的孩子,带着不同的梦想和迷茫,开学第一周,我就遇到了“难题”:班里有个男生因为不适应集体生活,天天躲在宿舍打游戏,甚至逃课,我没有直接批评他,而是每天晚上去宿舍找他聊天——从他喜欢的电竞比赛聊到未来的规划,慢慢打开他的心扉,后来,我帮他报名了学校的电竞社团,还推荐他担任班级文体委员,学期末,他不仅带领班级拿到了运动会团体三等奖,成绩也从挂科边缘跃升到专业前30%。
这样的故事,在一年的辅导员生涯里比比皆是:深夜陪失恋的女生在操场散步,帮挂科的同学制定“一对一”学习计划,组织“学长学姐经验分享会”解决考研就业的困惑……我成了他们口中的“姐姐”,手机里存满了他们发来的“谢谢”和笑脸表情包。
这些琐碎的工作,看似占用了大量时间,却悄悄锻炼了我的能力:沟通时的共情力、组织活动的协调力、处理突发问题的应变力,这些能力,后来在保研面试中成了我的“加分项”——当面试官问我“如何理解教育的温度”时,我用带新生的真实案例作答,赢得了全场的掌声。
保研:双向奔赴的惊喜与收获
当辅导员的同时,我从未放松学习,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单词,中午利用午休时间看专业书,晚上处理完工作后,再花2小时复习专业课,辅导员的工作让我学会了“碎片时间管理”:比如在学生自习时,我会坐在教室后排看论文;在组织活动的间隙,我会用手机刷题。
保研笔试前,我曾因为工作太忙而焦虑,但班里的学生却给了我意外的鼓励——他们悄悄在我的办公桌上放了一张卡片,上面写着:“姐姐,你陪我们成长,我们陪你上岸!”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都化为了动力。
我以专业第二的成绩拿到了保研资格,被心仪的大学录取,但最让我骄傲的,不是保研通知书,而是班里32个孩子全部适应了大学生活,有20人拿到了奖学金,15人加入了学生会或社团,他们的成长,比我的保研更有意义。
感悟:一场关于责任的修行
我已经是一名研究生,但我依然会回学校看望曾经带过的班级,去年毕业季,他们给我送了一本纪念册,里面写满了他们的心里话:“谢谢你让我知道,大学可以这么精彩”“因为你,我也想成为一名辅导员”……
回首这段“当辅导员再保研”的路,我深深明白:这从来不是一条捷径,而是一场关于责任的修行,辅导员的工作,让我懂得了教育的本质是“点亮他人”;而保研的经历,则让我明白“成长从来都是双向的”——我在陪伴学生成长的同时,也被他们温暖和滋养。
我想继续在学生工作的道路上走下去,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人:当你把目光从“自己”转向“他人”时,你收获的,会是比保研更珍贵的东西——那是被信任的幸福,是点亮他人的成就感,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与担当。
从辅导员到保研,这一路的每一步,都值得被铭记,因为它教会我:最好的成长,永远是与他人同行,在责任中绽放光芒。
(全文约1500字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