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午后,阳光像金色的纱幔,轻轻覆在辅导员李梅的办公桌上,桌上的绿萝舒展着枝叶,旁边堆着几本泛黄的专业书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学生们的名字和近况,大三学生林晓敲开门时,手指还微微颤抖——她刚接到学院通知,获得了保研本校的资格,既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。
“晓,坐吧。”李老师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椅子,递过一杯温水,林晓坐下,把通知书放在桌上,眼神里带着一丝迷茫:“老师,我拿到保研资格了,但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……”
李老师点点头,翻开手边的文件夹,里面是林晓三年来的成绩单和参与过的活动记录:“你的成绩一直很优秀,这是你努力的结果,但保研不是终点,是新的旅程的起点,你有没有想过,研究生阶段想研究什么方向?”
林晓抿了抿唇:“我喜欢计算机视觉,但之前只在课堂上学过理论,没做过实际项目,怕自己跟不上……”
“没关系,”李老师的声音温和而坚定,“很多保研生刚开始都有这样的顾虑,学校给你们准备了‘保研生科研预备营’,下周就开始报名,你可以选一个感兴趣的实验室跟着导师做项目,先从基础的数据分析、文献阅读开始,我这里有几个往届学长的案例,比如去年的张阳,他当时也和你一样,后来跟着王教授做图像识别课题,现在已经发表了两篇EI论文。”她一边说,一边拿出一张打印好的清单,上面列着几个相关实验室的联系方式、近期的学术讲座信息,还有科研启动基金的申请流程,林晓接过清单,指尖微微发热——原来有这么多资源可以利用。
“除了科研,你还要提前联系导师。”李老师继续说,“你可以准备一份简历,突出你的专业成绩和学习能力,再写一封个人陈述,说明你的研究兴趣和未来规划,导师们都很喜欢主动的学生,你可以先通过邮件和他们沟通,问问有没有招生名额,或者能不能参加他们的组会。”
林晓的眉头渐渐舒展:“老师,我还担心研究生阶段压力太大,怕自己平衡不好学习和生活……”
李老师笑了:“压力是难免的,但也是成长的动力,你要学会调整心态,比如每周留一点时间运动,或者和朋友聊聊天,研究生阶段不是单打独斗,要学会和导师、同学合作,比如组会的时候,多听别人的想法,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;遇到困难不要憋着,及时和导师沟通,他们会帮你解决的。”
谈话间,阳光慢慢移动,落在林晓的脸上,她的眼神从迷茫变得明亮,李老师忽然话题一转:“作为保研生,你也是学弟学妹们的榜样,以后有空可以分享你的学习经验,或者帮他们解答一些关于保研的问题,学校培养你们,不仅仅是希望你们成为优秀的研究者,更希望你们能传递这份正能量。”
林晓用力点头:“老师,我会的!我以前也得到过学长学姐的帮助,现在终于有机会回报了。”
临走前,李老师拍了拍她的肩膀:“保持谦逊和好奇心,继续努力,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。”林晓走出办公室,手里的清单被阳光照得发亮,心里充满了力量——原来保研后的路,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模糊,而是有这么多人在为她指引方向。
李老师看着林晓的背影,翻开笔记本,在林晓的名字旁边写下:“科研预备营报名,联系导师,分享经验……”她知道,每个保研生都是一颗充满潜力的种子,需要阳光、雨露,更需要有人为他们拨开迷雾,辅导员的工作,就是在这些关键时刻,给予他们温暖的陪伴和清晰的指引。
这场暖阳下的对话,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规划指导,更是一场关于成长与责任的约定,它承载着学校对学生的深切关怀,也映射出辅导员作为“人生导师”的使命——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,更要陪伴他们走过迷茫,走向坚定,让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能在未来的道路上绽放光彩,而这样的对话,每天都在大学校园里发生,成为无数保研生成长路上的重要印记。
(全文约1100字)


